close

喵的叮嚀

「家有嬰幼兒的父母必讀,沒耐性看文章者,至少看完藍字與紅字的部份」。

 

四分之一的幼童照顧者缺乏對腸病毒的警覺性,超過二成照護者需加強搓滿 20 秒的觀念 

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最新出爐的民調顯示,超過四分之一的照顧者不擔心小朋友被感染,缺乏對腸病毒的防治警覺性;另外,有二成以上( 21.8% )的照顧者,仍不知道正確洗手步驟中搓手應搓滿 20 秒。疾管局呼籲「勤洗手」是預防腸病毒的最主要方法,但確實做好「正確洗手五步驟 - 濕、搓、沖、捧、擦」,並且搓手步驟要有 20 秒以上的時間,才能夠將手上病菌數減至最少,達到最佳的洗手效果,進而有效對抗腸病毒

這項民調是針對台灣地區,國小二年級以下( 8 歲 ( 含 ) 以下)幼童之主要照顧者,自 96 年 4 月 11 日至 20 日,所進行之腸病毒防疫民調(有效樣本 1,068 份),在 95% 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正負 3.0% 以內。調查結果發現,有近九成( 89.8% )的照顧者知道感染腸病毒的症狀為發燒與口腔、手掌、腳掌、膝蓋及臀部周圍容易產生小水泡或潰瘍,但僅有七成七( 77.2% )的照顧者知道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有如嗜睡、活動力不佳、持續性嘔吐、肌躍型抽搐 ( 類似驚嚇的全身性肢體抽動 ) 等。

由於近年來衛生單位持續宣導,因此有高達九成八( 98.1% )的照顧者表示知道勤洗手是預防腸病毒的最佳方法。但仍有二成以上( 21.8% )的照顧者,不知道洗手應「搓」手搓滿 20 秒,才是完成正確洗手步驟。另外,在洗手習慣調查部分,有七成三( 73.0% )的照顧者表示家中幼兒於飯前便後有洗手的習慣;而在照顧者自身的洗手習慣部分,有九成一以上( 91.5% )的照顧者於吃飯前、上廁所後,以及餵小朋友吃東西前,幫助嬰幼兒處理排泄物之後有洗手的習慣。調查結果發現,雖有高比例的照顧者知道預防腸病毒要勤洗手,但仍有一成照顧者及二成七的幼童,在行為上並未落實,顯現存有知識行為間之落差( Action Gap )的情形。

疾管局再次呼籲,國內腸病毒已進入流行季,「保持手部衛生」可說是預防傳染病最簡單、有效的方法,透過正確的洗手,可減少病菌侵入,從雙手設立第一道防線,就可以有效降低許多食入性及接觸性傳染病的感染機會幼兒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要注意觀察病童是否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持續發燒、煩躁不安、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疑似症狀時,請儘速送請小兒科醫師診治,並敘明特殊病徵,而臨床醫師診治病童時,亦應提高警覺,詳細問診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貓 的頭像
    黃貓

    Y貓z BabyLand

    黃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